信息核心

中國稀土工業擴展問題和未來擴展趨勢


       工業擴展問題
      (1)資源長期過度開發
       可查資料表明,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超強度開采,中國稀土資源保有儲量及保障年限不斷下降,主要礦區資源加速衰減,原有礦山資源大多枯竭。包頭稀土礦主要礦區資源僅剩二分之一(不計尾礦庫),南方離子型稀土礦儲采比已由20年前的50%降至目前的15%。
       南方離子型稀土大多位於偏遠山區,山高林密,礦區分散,礦點眾多,監管成本高、難度大,非法開采使資源遭到了嚴重破壞。采富棄貧、采易棄難狀況嚴重,資源回收率較低,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開采回收率不到50%。
      (2)生態環境破壞嚴重
       因黑礦私采比重依然較大,稀土開采、選冶、分離生產工藝和技藝落後,嚴重破壞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汙染、酸化,使得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
       離子型中重稀土礦過去采用落後的堆浸、池浸工藝,每生產1噸稀土氧化物產生約2000噸尾砂,目前雖已采用較為先進的原地浸礦工藝,但仍不可避免地產生大量的氨氮、重金屬等汙染物,破壞植被,嚴重汙染地表水、地下水和農田。輕稀土礦多為多金屬共伴生礦,在冶煉、分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有毒有害氣體、高濃度氨氮廢水、放射性廢渣等汙染物。一些地方因為稀土的過度開采,還造成山體滑坡、河道堵塞、突發性環境汙染事件,甚至造成重大事故災難,給公眾的生命健康和生態環境帶來重大損失。而生態環境的恢復與治理,也成為一些稀土產區的沈重負擔。
      (3)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冶煉分離產能嚴重過剩, 礦的指令性計劃和生產指令性計劃不匹配。稀土材料及器件研制滯後,在稀土新材料開發和終端應用技藝方面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持有知識產權和新型稀土材料及器件生產加工技藝較少,低端商品過剩,高端商品匮乏。
       在六大集團未真正成型之前,稀土依然僅僅是産業眾多的一個小工業,產業集中度低缺。缺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産業,工業自律性自然很差並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
      (4)價錢嚴重背離價值
       尤其體現在2005年之前,稀土價錢沒有真實反映其價值,開始是我們自己不懂得稀土的價值,不懂的如何利用導致定價權缺失。而後又遭遇黑稀土的低價沖擊,市場行情長期低迷。資源的稀缺性沒有得到合理體現,生態環境損失沒有得到合理補償。即便是在十二五時期,合法的稀土價錢大部分時間運行在成本價之下。
      (5)出口走私相當嚴重
       黑色利益鏈頑疾難除,非法開采和走私一直很嚴重。受國內國際需求等多種因素影響,雖然中國海關將稀土列為重點打私項目,但稀土商品的出口走私狀況仍然存在。2006年至2008年,國外海關分析的從中國進口稀土量,比中國海關分析的出口量分別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
       業內人士展現,2013年以來,國家雖然屡次三番聯合重擊,成效依舊甚微,打黑行動結束,馬上死灰復燃。
      (6)擴展欠缺消費不足
中國稀土性能材料生產方面表現為低端商品過剩而高端商品匮乏,受製於國外專利和國內技藝的研制水平。在稀土新材料和稀土終端應用範圍擴展明顯不足,對稀土性能材料和稀土新材料的消費量亦不足。
 
       工業擴展趨勢
      (1)稀土價錢已鑄就政策市場雙重底
       中國稀土商品價錢基本進入2010 年稀土大牛市前的位置,當前價錢有着較強的成本支撐。而且,在稀土的超級牛市中囤積的存貨在最近4 年間消化不少。此外,由於稀土專用發票、打黑等政策組合拳的規製,以前期資金成本的高企,使得中間商難以大量囤積庫存,炒作動能減弱、拋壓減小。
      (2)出口穩增主要需求範圍高速增長
       盡管美國、歐洲各國乃至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稀土材料的國際需求依然保持着穩定的增長,尤其是更具中國特色的中重稀土氧化镝、氧化铽等商品,出口增幅巨大,海外需求較大。
       應用工業如風電、新能源汽車、電動代步車、智能通話、穿戴電子、傳感器有着較好的擴展預期,尤其是風電、新能源汽車、傳感器工業得到政策的持續幫助。風電“十三五”規劃工作重點將保持政策穩定性,同時給予資金幫助,確保風電開發産業有合理的利潤,協調電力系統調度運行和相關電改政策落地;新能源汽車則被“十三五規劃建議”中點名擴展並且量化;傳感器將受益於智能製造和物聯網的擴展。這些工業的商品應用均離不開钕鐵硼磁鋼,其原材料氧化镨钕、氧化镝、氧化铽、氧化钆、氧化钬的需求應該能保持高速增長。
       可用於助燃化石燃料、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處理的稀土氧化物,也可能會收獲意外的驚喜,迎來需求的陡增和價錢超預期的上漲。
      (3)徹底完成“5+1”稀土集團整合
       目前,6家集團共整合了全國67本稀土采礦證中的66本和99家冶煉分離産業中的77家,剩余1本采礦證和22家冶煉分離産業也已明確整合意向或列入淘汰落後計劃。
       截至12月底,“5+1”稀土集團整合的産業中,僅中鋁公司以中國稀有稀土有限公司為平臺組建大型稀土産業集團和厦钨稀土集團組 建工作通過驗收。
       稀土大集團完成整合的意義重大,完成整合的稀土大集團將基本控製生產指令性計劃、甚至新增采礦證等。可以做到徹底改變稀土工業“零、散、亂”的不規則狀況,甚至可以沖擊黑色產業鏈利益鏈,有利於工業快步走向規範,培育有能力走出去擴展的大集團。“5+1”稀土大集團整合勢必將盡快完成,區域整合中隱含的爭議,必定攤牌解決;地方和主管部門的意見分歧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共同持股。
      (4)重點監管廢料彙總回收利用範圍
       中國稀土工業市場難有起色,很大原因在於正規稀土環保要求高,稅費等資本開支大,成本高;黑稀土本身容易盜采和走私,加之沒有環保、稅負的要求,成本極低。一旦監管不到位,黑稀土横行市場,將正規稀土輕而易舉擠出市場,並形成惡性循環,工業難以提振。要解決稀土資源無序開采、交易和賤價外流,稀土打黑首當其沖。
       因此,打擊黑稀土將成為常態,同時圍繞六大稀土集團進行工業整合,通過扶植正規産業、掃除私礦來扶正工業風氣,理順產業流程,為工業壯大擴展打好基礎。
       對於廢料彙總回收利用範圍的監管,應該會加大頻次或形成突擊檢查機製。同時,在稀土產業鏈的上中遊環節形成商品追溯機製。此外,計量監測、遠程視頻監測、無人機監測將會加大應用。
      (5)加大稀土性能材料開發應用力度
       一是鼓勵産業和科研院所快速跟進,引進國外成熟的稀土新型性能材料和應用技藝,並力爭在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LED 荧光材料、石油裂化催化材料範圍有所突破和創新,研制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新型稀土性能材料,並盡早達成相關技藝的產業化落地。二是研究開發稀土富裕元素镧、铈和钇的新應用,加大富裕元素在金屬冶煉、農業和環保等範圍的應用,盡可能解決應用的不均衡問題。三是加大對稀土相關設備生產的研制力度,突破稀土性能材料生產中關鍵技藝裝備的瓶頸,提高商品的檔次。
      (6)稀土產業鏈産業兼並重組更加活躍
       國務院印發的《對于深化國有産業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主業處於充分競爭工業和範圍的商業類國有産業,原則上都要實行公司製股份製改革,積極引入其他國有資本或各類非國有資本達成股權多元化,國有資本可以絕對控股、相對控股,也可以參股,並着力推進整體上市。
       對於一個産業來講,本身就有擴展的要求。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擴大產業鏈是最好的擴張方式,這樣同時能解決部分原材料采購和商品銷售問題,資源型産業擴張尤其適合投資深加工商品。而處於稀土下遊的钕鐵硼工業,產能極度過剩,去產能化是急需解決的問題,很多資格差的小産業面臨淘汰或被收購,因此並購重組依然是工業擴展的重頭戲,導致新一輪工業洗牌。
       隨着資本市場的關註和升溫,稀土産業始從傳統產業、新興產業、金融、互聯網四個範圍聯合跨界,撬動工業轉型升級。稀土工業新貴凱利稀土投資控股也將在稀土商品證券化、稀土商品定向收儲及供應鏈金融、稀土新技藝開發等範圍展開系列動作。
      (7)進一步探尋稀土期貨交易的可行性研究
       在11月中旬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推進改革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在今年訪美期間的演講中,習近平強調,我們堅定不移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將繼續在市場、財稅、金融、投融資、價錢、對外開放、民生等範圍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實的改革方案。
       擴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達成商品價錢透明化、市場化。
       眾所周知,很多原材料商品都達成了期貨和現貨的電子盤定價,形成了純粹市場化運行機製。而中國是全球稀土最大的供應和消費大國,主導一個大眾參與的稀土期貨交易市場應該不是什麽難題。
       2015年以來,隨着“互聯網+”概念的提出,稀土金融交易平臺的擴展備受關註,國家也在進一步探尋稀土期貨交易的可行性。作為大宗商品新型商業模式,電子交易平臺賦予了商品金融屬性,在商品貿易發達的西方國家,通過交易所完成的大宗商品購銷率提升至30%以上,並逐漸成為貿易、采購、定價的三合一平臺。
       2016年,隨着南交所稀土交易核心等交易平臺的成熟運營,另外的民間資本會加入稀土產業,越來越多的新金融效勞業務將推出為稀土産業效勞。而對於稀土産業來說,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下,需要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産業資本運營能力,提高市場競爭力。産業需要合理運用資本運營杠桿,盤活資產,保持充裕的流動資金;並達成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盈利,同時達到産業快速擴張的目的
位置
寧波市鎮海區澥浦鎮麗浦路99號
聯絡方式
Tel:800 857 4650
話機:+86(0)574 8650 3108
傳真:+86(0)574 8650 3109